阎桂芝 李森林 张忠义
【摘 要】 近年来,国内企业创办企业大学的热情日益高涨,也有很多已经创办的企业大学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不完善的操作而“名存实亡”。本文通过对企业大学的产生、发展和教育职能、教育要素的分析,并通过对比企业大学同企业培训部门、高校培训机构的区别,阐述了企业大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最后,通过目前创办企业大学的问题分析,提供了解决如何创办和如何运转企业大学的具体思路。
【关 键 词】 企业大学;培训教育;教育职能
【作者简介】 阎桂芝,现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李森林,现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华东区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张忠义,现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司法培训中心主任
企业大学是一种由企业建立和管理的教育性组织, 作为满足企业全部教育需求的机构,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保持独特性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之一。在企业高速成长时,企业大学有助于解决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和人才储备的需要;在企业转型时,企业大学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文化变革带来的问题。此外,企业大学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供应商、客户以及战略伙伴的认同,在对它们进行质量控制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强战略同盟关系。
一、企业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大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27年通用汽车成立GM学院。随着人力资本的不断重视,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一是信息技术及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竞争环境的压力;二是企业内部“人才过时”的问题。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具备有多方而的才能、能够自主且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员工。企业大学的观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重视和发展起来的。
以摩托罗拉创建企业大学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Corporation University)在全球迅速崛起,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时的400所增加到现在的2400多所。给中国最早带来“企业大学”这一理念和形式的是数家外资公司。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成立;1997年,西门子管理学院和爱立信中国学院先后成立;2001年,惠普商学院成立。1999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所本土大学――海尔大学成立,此后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内企业纷纷树起企业大学的旗帜。
二、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高校培训机构的关系与区别
1、企业培训部门向企业大学的转型
将企业培训部门转型为企业大学,绝不是仅仅是用新名称重新包装一下,而是一种战略层次下的全新组织形态。企业大学的使命,是整合培训与发展战略,增加企业核心胜任力,帮助企业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在许多层面上,企业大学都与传统的培训部门有很大的差异。相对于企业培训部门来讲,企业大学不仅关注改善员工工作绩效,更重视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企业大学提倡“终身学习”的持续流程,强调持续性学习的重要性,创造持续不断的价值,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培训目标对象上,企业大学因培训的深入由单一的员工培训拓宽至价值链客户培训;企业大学关注企业的整体性,即整个企业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而传统企业培训部门以提升个人技能为主。
由企业培训部门向企业大学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为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内在动因。培训部门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其出发点主要从企业当前经济效益上考虑, 目标是通过培训迅速增加员工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操作或管理技能, 以求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大学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则是从公司的发展战略考虑, 着重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转变员工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2、企业大学与高校培训机构的关系
企业大学有别于高校培训机构,tp官网下载最新版本安装同时又同高校培训机构有着很多的相同属性, tp钱包官网下载app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企业大学与高校培训机构存在着竞争并合作的关系。
高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 而对于广大企业来说, 它们更需要能适应职场环境、有丰富工作经验、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 这些是高校教育难以提供的。作为应对培养适合于企业和社会知识需求的人才, 并对人员进行职业化及国际化训练的高校培训机构,是高校直接、有效、主动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职能体现。但不同企业的个性化人员培训需求和高校培训机构的固定化、规模化培训“产出”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面对这一挑战,比较合理的人才培训供应链应该是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大学之间的互动。高校教育相对稳定, 偏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根基扎实,而企业大学的培训内容则更加灵活,他们研发对企业适用性的教材和实践案例,拥有具备实际企业经验的讲师团队,更能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实践要求、专业化高标准的人才。可见,培养适合企业需求人才的目的需要高校培训机构与企业大学之间在课程设置、师资遴选上的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融合。
三、企业大学的职能分析
研究国外成功企业大学的案例可以发现,企业大学与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大学体现了完美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更是公司规模与实力的有力证明。
职能一:培养人才
通过整合企业培训资源,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制造、携带和传承企业成功基因与商业思想,提升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职能二:传承文化
通过定制开发内化的培训课程,使用企业或行业案例讲授课程,进而使培训成为管理者的管理工具和与员工沟通的手段之一。
职能三:推动企业变革
提升企业学习能力和组织智商,使企业求新求变,不断创造赢得未来的变革能力。
职能四:整合产业链
向产业链的合作伙伴渗透理念、文化和经验, 是降低交易成本、增进相互信任、统一运营规范的最好方式之一,能有效提升企业基于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职能五:营销企业品牌
超越原始职能,进一步巩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增进客户忠诚度,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市场营销、占领市场。在做好现有学员培训的同时,多范围影响企业的未来消费者,让他们通过企业大学所传递的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文化。
企业大学的教育目标对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为企业价值链上的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教育和培训是企业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企业大学是企业新知识的传播者和再生者,它通过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向企业员工传递适应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大学通过具教学职能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在企业变革之初, 往往需要将支撑这种变革的理念和企业共同愿景尽快地传递给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企业大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与其价值链成员建立伙伴关系背后的动因在于, 企业需要保证“顾客—供应商—经销商—批发商”等链环上的每个环节都能成功地完成它们的工作。很多企业大学被证明是建立与供应商、顾客、经销商和批发商之间伙伴关系的有效场所。
四、企业大学的要素分析
成熟的企业大学应具备健全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并对培训的软硬件要求较高(软件主要指企业大学的系统课程体系及课程研发能力、强大的内外部师资力量、切实可行的培训评估技术等核心能力要求,硬件主要指企业大学的设施设备及IT多媒体技术等)。摩托罗拉大学认为, 构建企业大学必备的三要素是专业化的学院设置(拥有企业大学的核心研发能力),对内服务能力(拥有为母体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同时母体企业也可以成为企业大学研发成果的“试验田”)和对外服务能力(为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全社会提供专业咨询和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
成功创建企业大学离不开生源、师资、课程内容和教学场所、学习方式及资金支持等关键因素。
1. 生源
企业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企业内部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注重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或企业文化教育。
2) 价值链上的相关人员。例如,海尔大学的培训对象已由海尔内部员工延伸到海尔的材料供应商、专卖店员等。
3) 企业外部员工。相对于传统大学,企业大学创建初期起,就一直密切关注行业的变化,其教育内容更贴切企业的个性需求,吸引了许多外部人员参加学习。
2. 师资
目前在企业大学任课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 企业内部的中高层管理者。国外知名企业大学通常由高层管理者甚至CEO来担任教师,如惠普商学院的讲师全部是惠普公司的高层经理。
2) 知名大学的教授。他们在企业大学兼职,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完成特定课程的教学。
3) 专业培训师。这些培训师多来自专门的培训公司,根据自己的培训特长提供课程教学。
3. 课程内容
企业大学的课程内容很大程度来自企业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美国企业教育学家珍妮·C·梅斯特在论著《企业大学》中指出,企业大学的课程设计要围绕3C原则,即企业公民、环境框架和核心职场能力:
1) 企业公民。向所有员工传输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共同愿景。
2) 环境框架。让所有的员工了解与熟悉企业的业务、顾客、竞争对手等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以使员工熟悉各自岗位职责并尽快投入工作。
3) 核心职场能力。核心职场能力的教育包括培养员工学会学习、沟通与合作,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技术使用、全球化经营等方面的能力。
4. 教学活动的实施
1) 学习场所、学习实践多样化
一些企业大学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和天津的校园。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一些企业大学不再建设具体的校园,如戴尔大学、SUN大学没有具体的校园,它们都是借助网络创办虚拟大学。
2) 学习方式技术化
技术在企业大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企业大学中使用的教学技术类型很多,学院可以进行基于卫星、多媒体和网络的多种学习方式。
5. 企业支持与资金保障
在许多企业中,建立企业大学的愿景通常由高层管理者提出。企业的众多中层管理者的参与也是创办企业大学的必要条件,他们可以参与创办企业大学的策划、在企业大学课堂上授课。企业大学的运作资金主要来于企业投资。一些企业大学采取“付费服务”的筹资方式,对前来接受培训的内部员工、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等进行有偿教育。
五、创办企业大学的问题所在
不少已经建立企业大学的国内企业发现,企业大学在设想阶段的确不错,然而真正开始运转起来问题很多,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标准化人才培养缺失
建立企业大学首要的就是要完成公司人才培养的任务,这是所有企业大学的核心任务,即便没有挂上这块牌子,内部的培训机构或部门也承担着类似的角色。因为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人才的集聚与培养,没有标准化的人才谈不上规模的扩张与管理的规范。比如国内许多连锁品牌的加盟店之所以出现问题,根本原因是标准化的人才培养缺失。企业大学就是要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标准化的人才,包括高管培训与普通员工培训。
问题二:内训优势未充分体现
企业大学能够完成许多外部的商学院或培训机构无法完成的功能。管理知识、团队训练、公关技巧等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技巧,外部的商学院或培训机构都能够达到这一效果。然而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经验与教训的沉淀和传承却是他们没有办法完成的,这些东西必须由企业大学来实现。比如企业会把身边的或成功或失败的谈判案例呈现在销售人员面前,直接让当时谈判者和大家现场交流经验与教训,甚至将一年来或者一个季度以来的客户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客户如何进行攻克。
问题三:外部环境先天不足
从外部看,浮躁的环境与匮乏的资源带来企业大学的先天不足。企业大学在完成职能的途径上更多的是承担整合的角色,它要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为己所用,而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资源的机构寥寥无几。除了商学院外,国内培训市场的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也制约了企业大学资源的选择。虽说有几万家培训机构,但真正能讲课的专家也就几百人。而国外除了有成熟的培训市场外,单是课程研发一项就要花费数年,并不断试验、论证,然后才会推出。
问题四:缺乏内训师和规划
除了外部因素,中国企业大学还面临着内部的挑战。比如,内部的培训讲师极为缺乏。企业大学的培训讲师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因为他们熟知企业的各个方面,也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更具有针对性。但国内的企业大学往往缺乏内部讲师,一方面由于企业本身没有有意识地沉淀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也就不会去积累相应的内训师;另一方面,培训内容设计没有规划,没有针对性,偏宏观的内容多具体知道工作时间的内容少。此外,培训的形式单一死板,不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何辉.企业大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建议[J].江苏商论,2008,(04);
[2] 刘晓燕.从内部培训部到企业大学[J].中国人才,2007,(05);
[3] 珍妮·C·梅斯特.企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世界一流员工修订本[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该文发表于《继续教育》2008年第11期)